我國家居建材市場從誕生到現在,保持了近20年的快速發展,一度成為令人矚目的高回報行業。但去年以來,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國家房地產持續調控和自身多重因素影響,整個行業顯現出拐點,步入調整期。
近年來,業內更加注重加強二三線城市家居建材市場間的溝通。因此,正視我國建材家居市場當前所處產業發展階段和特點,以及當前建材家居市場存在的問題根源等是二三線市場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基礎。
行業步入成熟期初級階段
以收取租金為主營業務的商業物業經營模式的家居建材市場,高速發展了20余年,開始進入行業成熟期的初級階段。
標志一,家居建材市場已發展成為我國家居建材流通主渠道,覆蓋全國的家居建材市場體系基本形成。按品牌定位和影響力劃分,有全國布局的,也有區域發展的品牌市場;按市場定位層次劃分,有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場;按市場功能劃分:有產地、銷地和集散地市場;按市場主營業務特點劃分,有零售、批發和企業營銷總部基地市場;按建筑模式劃分,有商場化大賣場、倉儲式賣場和總部展示中心;按物業屬性劃分,可分為自有物業和租賃式物業;按市場服務對象定位劃分,可分為服務于終端消費者的市場、服務工程面向家庭的市場、專職服務于經銷商和工程對象的市場。定位不同,市場特色亦不同。
標志二,家居建材市場行業上下游產業已先于家居建材市場進入整合期,隨著品牌集中度的提升和優秀經銷商的脫穎而出,家居建材市場內在生態環境不斷發生質的變化。上游:生產要素正加速向強勢企業集中。一方面通過兼并重組和戰略投資,控制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原材料,強勢企業整合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批小企業和品牌相繼退出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爭奪全國各地優秀經銷商人才,發展和控制渠道資源,獲得更大市場空間。下游:優勢商鋪資源、品牌資源正加速向優秀經銷商傾斜。一方面一些品牌經銷商通過上游行業整合獲得更多品牌資源,進一步提升品牌經銷商參與競爭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經銷商擺脫了品牌企業的控制,通過跨業發展,成為獨立的渠道品牌經銷商。
標志三,家居建材市場新增投入產出邊際效益大幅下滑。隨著城市規劃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出讓政策的調整和土地資源價格的快速上漲,市場發展依靠的低投入、快速滾動發展模式已無法延續。近兩年來,靠出讓土地單純建設的市場物業和靠租賃物業擴張的市場多數虧損。
標志四,家居建材市場行業間競爭從發展模式、建筑模式、經營模式乃至營銷手段等方面趨于同質化,行業面臨租金下滑、商戶流失等普遍性問題。行業多年高速發展,更多表現為賣場規模、數量的擴張,建筑的升級,而與賣場發展相適應的服務功能的開發和營銷手段的升級卻相對滯后,所以面對調整的市場環境,相互間的競爭只能更多地依賴于價格手段的運用。
認清內在根源尋求發展途徑
導致目前家居建材市場進入調整期的行業內在根源有以下幾點:一是持續、高速擴張發展,超出了市場需求增長能力;二是業態簡單、產業門檻低,長期保持超高回報,在傳統行業多數不景氣形勢下,導致大量競爭者進入;三是簡單復制、盲目擴張,缺乏對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認識和尊重;四是物業經營、管理粗放,對市場難以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和正確的決策。
分析當前家居建材市場在發展方向的探索和實踐,有利于結合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向上游產業延伸,探索房地產和主題性購物中心匹配發展模式。建材家居行業的特點就是主題性商業地產開發與建設、經營與管理。行業從業者之前大多只是從事自建物業、經營管理物業,賺了“經營”這一部分的錢,但還沒有進入到商業地產開發領域。紅星美凱龍便是往上游延伸的一個良好范例,它借鑒大連萬達的“房地產+城市綜合體”發展模式,以品牌影響力爭取政府土地出讓優惠政策,以地產利潤平衡主題商業體建設資金,既有效規避了房地產稅收,又有效解決了商業體建設資金來源。
向下游產業延伸,探索發展自營代理與市場互補發展模式。再大的單體家居建材賣場商鋪資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將商鋪資源更多地用于具有競爭力的品牌經營,用于優先發展的品類經營,無疑對市場具有重要作用。居然之家發展自營五金超市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他們將五金、飾品這些品類雜、價格和品牌不敏感的商品,通過商場自營超市,打造了自我品牌,既在保證品質條件下,給消費者提供了有限的選擇,又可據此掌握市場一手信息,增強市場組合運營的手段和能力,節省的商業物業用來引進別的品類,增強了市場配套能力。
向主題性綜合購物中心延伸,探索在發展主題家居建材賣場特色前提下,借鑒綜合購物中心發展模式,引入其他消費業態,提升市場業態的多元化和互補性。在市場發展初期,一個主題賣場靠一類產品可以支撐起十幾萬、幾十萬平方米的空間,從市場發展趨勢看,城市中心的家居大賣場必然向以家為核心的購物中心轉化。市場的品類越豐富,由耐用消費品增加快消消費品這個方向走得越快,品類和業態整合得越多,未來市場發展的難點就會越少。
向服務于市場的相關產業延伸,探索整合市場資源,發展為入駐企業提供特色服務的產業模式。入駐企業是市場的直接客戶,從適應和滿足他們發展的需求中找尋發展機會,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發展市場相關產業的最便捷途徑。如利用市場資源,發展服務于客商的小額貸款公司,在為客商解決融資難題的同時,進入準金融產業;整合客商倉儲、物流、加工配套服務資源,建設服務于入駐企業的區域營銷中心。這樣既有利于發展市場物流配送產業,降低客商綜合運營成本,又有利于發展倉單質押業務,將物流與金融結合,為市場內中小商戶解決貸款難題開辟新的途徑。
關注五大問題探索突圍之策
一是家居建材市場主業定位為物業租賃業還是商業服務業?
衡量一個產業的行業屬性,要看這個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來源與用途的性質。家居建材市場的主營業務是建設和經營家居建材主題的交易場所,提供服務于供應與需求雙方交易的平臺功能,營造供需雙方的交易機會,并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與義務。吸引供需雙方來此交易,并愿意支付相應費用的根本是市場提供的交易機會的價值,相應的市場設施和環境只是服務于不同交易必備的硬件條件。因此,相同硬件標準品牌市場間競爭和收費標準的根本差異就在于誰能營造更有價值的交易機會和交易功能服務。這與單純的房地產物業租賃業有本質的不同,比照房地產租賃業按全額收入的12%征收市場房產稅更是值得商榷。環渤海金岸集團正是深刻認識到這一行業性質的本質區別,所以創立了市場交易許可的商業模式,將市場收入由租賃費科目調整為服務費科目,將客商與市場間的經濟關系定義為交易許可關系,從法律上強化品牌市場對參與交易資格與行為的約束,并將市場的著力點始終放在品牌價值的打造上,穩步推進市場發展。
二是家居建材市場以公共媒體作為主要營銷傳播手段是不是誤區?
家居建材消費不同于日常用品消費,具有特定消費條件、一次性支出大、選擇寬、專業性強、間隔周期長、更具理性、團體和工程消費比重高的特點。家居建材市場定位也不同于主要面對終端消費者的零售商業,既服務工程和下級經銷商,又面向家庭。任何營銷的訴求都是為了用最經濟、直接的手段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家居建材的消費特點決定了對其消費有影響力的人排序依次為設計師、工程采購人員、特定時期的消費者。設計師、工程采購人員的消費行為是持續的,家庭消費行為是特定和階段的。但現在多數家居建材市場營銷的重心卻耗費大量人力、資金和活動,使用公共媒體資源,泛泛地放在對公眾的營銷上,卻恰恰忽略了對設計、工程采購等專業人員、特定消費群提供更專業和針對性的營銷。一些家居建材賣場為前來購物的消費者試圖建立完備的消費檔案,其實這部分資源的利用率很低,而對設計師、采購經理人這部分主流和持續性較強的消費人群建立檔案,才能對市場開展營銷活動和獲取廣大客戶群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決定一個特定家居建材市場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家居建材市場發展進入調整期時,即使是全國一線品牌家居建材市場,或是已有成熟和成功運營模式的一流賣場,也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有的陷入困境,有的甚至退出了市場競爭。那么,決定一個特定家居建材市場不同命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家居建材市場作為一種特定的商業模式,有其內在生存的條件和發展規律。企業在抓住機遇,走過創業期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之后,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必然要注重對產業內在規律的研究與認識,持續的成功必然是在對科學規律尊重和遵循下的發展行為,而絕非單純的人力行為。現在二三線市場在試著往下級縣市開拓新市場,但在渠道下沉的同時應該思考:自己能帶給當地市場哪些有別于已有市場的優勢?自己擁有的哪些條件可以支持自己對當地市場進行有效資源整合?輸入的商業模式是否適合當地條件?是否需要轉換一種更符合當地市場特點的商業模式?而最關鍵的是要找到符合市場發展要求的選址,商業成功的首要因素是選址,其他因素都必須建立在科學選址的基礎之上。
四是兼并重組是否會成為下一輪家居建材市場發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徑?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各種服務業的興起,商業用地已成為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土地出讓價格不斷攀高,家居建材市場發展靠從市場上獲得理想用地的機會變得越來越難。我國家居建材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盡管行業發展不均衡,但目前確已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家居建材市場行業和相當規模的產業基礎,為行業尋求內生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而行業競爭加劇,部分市場生存環境惡化,也必然催生行業內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創造新價值的動力。這也將為強勢企業擴張發展創造低成本投入、迅速進入目標市場的難得機遇。
五是家居建材市場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是否需要慎之又慎?
近年來,電子商務作為新的商業業態發展迅猛,對相關實體業態的沖擊日益顯現,一些家居建材市場紛紛試水電子商務,但多數折戟而終。家居建材市場與電子商務分屬于實體和虛擬兩個不同性質的交易平臺,家居建材市場企業能否通過建立和運營兩個不同的交易平臺,實現互補發展?這取決于兩個平臺本身及平臺參與者具有的特性優勢會否在合作中實現互補或抵消。實體的家居建材市場具有經營局限性和服務區域性,家居建材消費具有理性、互換性和專業性,這些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體現的優勢,難以滿足電子商務理論上無邊界、無局限的市場;而以巨大的人力、物力、龐大的系統支持的無邊界、無局限的電子商務平臺運作有限的市場資源也是難有經濟性,絕非一般企業所能為。所以企業經營在選擇是否進入某個領域時,必須充分考慮此領域的發展前景和企業在此領域的競爭能力。就多數實體市場而言,對電子商務的發展不能不關注,但是否進入卻要慎之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