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紀人類在合成工藝方面就已發現氣相-固相和固相-固相的燃燒合成現象。
1825年,Berzelius發現非晶型鋯在室溫下燃燒并生成氧化物。1892年,Moissen敘述了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燃燒合成。1895年,Goldechmidt用鋁粉還原堿金屬和堿土金屬氧化物,發現固相-固相燃燒反應,并描述了放熱反應從試料一端迅速蔓延到另一端的自蔓延現象。20世紀鋁熱反應得到工業應用。但是,將燃燒合成和冶金、機械等技術結合起來,發展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制備材料新技術并用于工業生產,還應歸功于前蘇聯科學家的努力。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研究了很多關于金屬與間隙化合物相容性的問題,這一組合最早的實例是碳化鎢與鈷。在這種復相材料中,碳化鎢的晶粒由鈷粘牢,它的強度與韌性均較鑄造的碳化物為優。這是在1922年發現的,它是新的硬質合金工業的誕生。
1951年,有人曾熱壓85%硼化鉻及15%鎳,發現生成一個熔點大約在1040°C的硼化錦。在BatteUe Memorial Institute進行的持久強度試驗結果表明,硼化鉻基金屬陶瓷在820°C、1000h的持久強度只有鈷基合金 Vitallium 的 1/4。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已利用Mo-Si的放熱反應來制備MoSi2粉末。從80年...始,原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南京電光源材料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武漢工業大學和中南工業大學等單位先后開展了 SHS (自蔓延高溫合成)的研究。1989年,美國加州大學Davis 分校工學院的Mtmir教授應邀在北京科技大學介紹SHS。1991年3月, SHS技術的創始人、前蘇聯結構宏觀動力學研究所的Merzhanov及 Borovinskaya等4人應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的邀請,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舉辦SHS講習班,促進了自蔓延髙溫合成在我國的研究和開發。自蔓延高溫合成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高技術“863”新材料委員會、國家教委、原冶金部、輕工部等國家部委甚至企業的資助,“八五”期間國家高技術“863”計劃還設立了金屬、非金屬材料復合的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1992年,原冶金部鋼鐵研究總院與前蘇聯科學院結構宏觀動力學研究所組建了合資公司北京華聯特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利用自蔓延高溫合成技術生產各種陶瓷粉體,年產量達到20t。1994年,第一屆全國自蔓延高溫合成學術會議在武漢召開。1995年10月,第三屆國際SHS會議在我國武漢舉行。在“863”計劃的資助下,SHS法生產陶瓷內襯鋼管在我國已工業化規模生產。